找到相关内容157篇,用时4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量理宝藏论(二)

    ,结合名言相违。  若现自心是自境,若显现彼非境。  是故异性所取境,岂能执著为一体?  若谓本来是异境,颠倒方式执一境。  执著一境颠倒故,成立无有所取境,  以理观察虽无境,然今多数尚执有, ...为四。  住于实境之诸法,一法非有众多者,  众多非有一法者,一体无有明不明。  一切现量现如境,一体现为异相,  异相现为一体,取境显现无轮替。  尽如外境存在力,依此能生彼根识,  决定无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5638218.html
  • 量理宝藏论(三)

    破斥彼说。  癸一?前期学家之说法亦分为二:  子一?定义:  显现与增益相违之义自相。  子二:分类  分类有三:A(缘持青色之根识,青色剎那间为未定现相原由)外境之相清晰故,如剎那间之瓶子。B...缘取自相无分别、缘取总相是分别,于彼自相是实体,总相实体成立。】「自相」、「显现」、「实体」、「实物」、「反体」、「真实义」等谓之能作义。实物相互之间混淆,而成立因果关系,一切众生取舍作用之所取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5738219.html
  • 法性与存有--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(1)

    显现。因此, 法与法性的关系, 不是撑开能所、 对列主客的“认识”(vij^napti )关系(注 13 ),而是一种存有状态的转换变化,是染净、真妄之消长的关系, 亦是虚妄分别之分别分别,即真如之显现显现的关系。 我们可以适宜地 ---- 虽然弥勒未曾用这样的词---- 将“法与法性”之间的这种关系,称之为“存有论的关系”。但是,法相和法性相要落在“所显现”(表别)的层面上来辨(...

    蔡瑞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745681.html
  • 明代蒙古族的佛经翻译与文化需求

    相。 化身者,恒转法轮,处处随缘,方便相续断绝故, 是故说常。非是本故,具足大用,显现故,说为无 常。 应身者,从无始来相续不断,一切诸佛共之法能摄 持故,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。非是本故以具足 用,显现故说为无常。 ...

    王德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5745967.html
  • 法性与存有——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

    二取名言来描述,将落限为法相层次,显出吊诡的特性,其实是不得已。 然而,这却是对法性(真如及涅槃)的真实理解之途迳。  页333  如前已述,法性是法的纯粹否定,是法的出离、取消或显现。  因此, 法与法性的关系, 不是撑开能所、 对列主客的“认识”关系(注 13 ),而是一种存有状态的转换变化,是染净、真妄之消长的关系, 亦是虚妄分别之分别分别,即真如之显现显现的关系。 我们可以适宜地 ...

    蔡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347983.html
  • 从“心性本净”到“心性本觉”

    在染位还是在净位,心性法尔一如,而烦恼嚣动不安,可来可去,如同飘尘。从心性与烦恼客尘相应角度,说心性是本来寂灭、寂静的。染位的心性,虽本来明净,但有烦恼覆障,故众生心呈杂染相,明净性显现。这样,&...清净,常住不变,在凡不减,在圣增,含藏一切如来智慧功德。此如来藏就是在缠的法身,出缠就是如来法身的圆满显现。可看出此法身智慧功德不论在染位净位,皆是现实地存在着的(但印度佛学并不强调这一点)。在《...

    周贵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5749040.html
  • 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

    三、土。于地界中,土非有而显现,金实有显现,此土以火烧炼,土则现,金相自现。地界土显现时,由虚妄相显现。金显现时,由真实相显现,是故地界有二分。如此本识为无分别智火烧炼时,此识由虚妄分别智显现,...阿赖耶识。在摄论师看来,阿赖耶识就像藏金的土一样,既有染污性的土,又有清净性的金。没有经过修练或修练到家的人只显现染污性,显现清净性;经过修练成佛后,染污性已除,只显清净性。   摄论师还用真、俗二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2149225.html
  •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相应观念之研究摘要

    阿赖耶识」视为「潜意识」,如法舫法师在《唯识史观及其哲学》中说:「阿赖耶识,依心理学说,是一种潜意识,或曰无意识。所谓潜意 识者,这是说明它的功能作用,是一种潜伏显现的、活动的心力。无意识者,是说它没有意识活动作用的心。」 意谓阿赖耶识就如同潜意识一样,属於潜藏显现,而且没有意识活动的心。   冯川说:「阿赖耶识是梵文的音译,有时又译为『藏识』,亦即其能够含藏诸法(各种幻觉及世间万事万物在意识和...

    王信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2652168.html
  • 论哲学与宗教的界限

    从“满足”和“怀疑(不信任)”开始的。   二   但是,人们之所以对这个世界的事物满足,是因为事物是有限的,而事物之所以是以有限物出现,恰恰是人们已经对事物作出某种规(限)定,也即把显现给...把握的在场者,那么,这个世界从中显现出来的本源则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在场者,它同时是一个显现的、不可由概念加以把握的在场者,一个隐蔽者。   所以,哲学一方面要借助于概念体系,另一方面,它通过概念...

    黄裕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90755890.html
  • 佛教二谛与科学真理——暨论佛教肯定世间法的相关理论

    观察的对象不是世间法,不是世间法的生灭,而是空性。胜义谛观察到的是空性,意味着一切法无自性。但在胜义谛中,一切法显现,并不表明一切法就存在。如在东边没有观察到瓶子,并不意味着在西边也没有瓶子。实际上,在胜义谛中一切法显现,但在世俗谛中一切法都能显现。“正理非能破除诸世俗法。”[5]   但既然世俗法无自性,那么它们又是如何成立、如何存在的呢?   宗喀巴大师指出:“此于名言许有许无?为从何门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3360429.html